樊登老師曾說:“如果你覺得育兒辛苦,那可能是你沒找對方法?!?/p>
很多父母會覺得這句話扎心。
事實上,凡事有重點,育兒也一樣,把握大方向就能事半功倍!
育兒,尤其推薦,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提出的——
18歲之前,孩子成長的4個黃金臺階。
1、0-3歲
情感撫養,為孩子奠定安全感
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臺階,叫情感撫養。
是指0-3歲的孩子,一定要通過足夠的愛和關注,給與孩子感情依戀。
李玫瑾教授指出,嬰幼兒是通過氣味、聲音、樣貌,與人建立一對一依戀的。
大家不要小看這份依戀,嬰幼兒在這個階段得到滿足,他才能擁有安全感,開始信任外面的世界。
很多孩子膽大、不怕生、總敢探索新事物,除了先天性格,很大可能就是,他在家里得到了養育者的精心照料,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得到滿足,所以他敢安全地去“闖蕩”。
親子專家建議,這個階段的孩子,盡量由媽媽來養育。
如果條件不允許,那么一定要讓孩子有一個持續穩定的養育人,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最好不要隨意更換。
因為,這個養育者是孩子的“情感基石”,在孩子行成穩定情緒之前,他是孩子與世界之間的所有鏈接,尤其孩子進入叛逆青春期時,他會是孩子最好的“情緒寄托者”。
我的同事美婷,出完月子,就把女兒留在了外婆家。
她計劃,趁年輕時多奮斗,等站穩腳跟,再把女兒接回身邊。
女兒7歲時,美婷把她接來上學。
女兒被外婆教育得很好,聽話懂事,但很快,美婷高興不起來,她發現,女兒非常膽小,住在家里像“客人”似的,畏畏縮縮,做任何事之前都習慣性先觀察父母的臉色。
更難過的是,不管美婷怎么說愛,她的回應都淡淡的。
美婷感嘆:“這種感覺太難受了,她對我一點都不親密,我一度以為她是個性冷漠,可每次她和外婆打電話,就嘰嘰喳喳,特別親熱,我真的好羨慕?!?/p>
美婷的女兒,其實就是典型的,在0-3歲階段,未能和父母建立穩定的依戀關系。
所以,3歲之前,父母一定要通過愛和關注,維護好孩子的依戀關系,構建好孩子的安全感,為他鏈接起對世界的信任。
2、3-6歲
性格撫養,為孩子樹立好性格
孩子成長的第二個階段,是性格培養。
性格決定命運,擁有好性格的孩子更具備和世界交手的能力。
曾看過這樣一個新聞。
12歲的男孩,非要媽媽給他買一個三千元的飛機模型。
媽媽拒絕后,男孩竟然直接和爸爸媽媽動起手來。
青春期的男孩,力氣足夠大,直接把爸爸壓在沙發上撕扯,媽媽怎么喊叫都拉不開,無奈之下只能報警,等警察上門,父母還沒來得及說話,孩子反倒哭得大聲:“他們打我?!?/p>
從養育心理學分析,這個孩子就是在3-6歲階段,缺乏性格教育。
缺乏性格教育的孩子,往往無法接受父母對他說“不”,于是,3歲撒潑打滾,6歲無理取鬧,12歲就打架、離家出走等無法預估的方式,來逼迫父母對自己說“是”。
李玫瑾教授明確表示,孩子3-6歲時,一定要注意以下5點性格培養:
1、拒絕任性
孩子無理取鬧時,父母一定不能妥協,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,養成說“不”的習慣。
2、學會感恩
在日常小事中,培養孩子分享、照顧、感謝他人的好習慣。
3、學會控制和忍耐
可以通過延時吃零食/買玩具的方式,刻意練習孩子的控制力和忍耐力。
4、拒絕壓抑情感
通過情緒繪本,教會孩子認識、合理發泄、管理情緒。
5、擁有抗挫能力
盡可能多地為孩子創造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/負責”的機會,讓孩子在日常中感受學習、失敗、再學習、成功掌握的抗壓抗挫能力。
李玫瑾教授明確指出,孩子的性格教育比能力教育更重要,性格是一種后天行成的社會行為方式,關乎著孩子成人后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。
3、6-12歲
能力培養,為孩子塑造好習慣
第三個階段,是能力培養。
李玫瑾教授指出,6-12歲是習慣培養的黃金階段,習慣一旦養成就會非常穩定,對孩子產生非常持久的影響力。
重慶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,是一路小學、中學狀元上來的。
說到學習秘訣,她的班主任表示:“她的閱讀能力特別強?!?/p>
這個能力,其實就是從小通過好的閱讀習慣培養的。
謝欣穎的父母特別愛閱讀,所以也很愛給女兒讀各種書籍。
一開始,孩子看不懂書,就專門看繪本里的圖片,慢慢的,她會“看圖說話”把故事講給父母聽,再到后來,她默默認識了很多字,而且培養了快速閱讀,迅速梳理邏輯的能力。
這個階段,也是孩子幼升小的階段。
尤其需要父母引導幫助,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、飲食習慣和學習習慣。
所謂習慣,其實是一種行為定勢。
當孩子365天,每天晚飯后,都雷打不動進行1小時的親子閱讀時,日積月累,他自然而然就把閱讀當成日常習慣。
當這類重復行為達到一定記憶模式時,就自然而然養成了一輩子都不會改變的習慣。
除了好習慣的培養,父母也需要在這個階段幫助孩子篩選能力。
每個孩子的能力和興趣點不同,有些孩子思維能力突出,有些孩子繪畫有天賦,我們不能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優秀,就質疑自家孩子不努力。
觀察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,天賦能力,針對性幫助孩子找到他適合的成長方向,尤為重要。
4、12-18歲
尊重教育,為孩子引導好未來
第四個成長階段,其實是父母子女開始學會分離的階段。
這個階段,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,開始關注自我,逐漸脫離父母,幾乎是不服從父母管教的。
所以父母一定要進行尊重教育。放下父母的“權威”,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,尊重孩子的主動權。
李玫瑾教授的建議是:
12歲之后父母的語言是垃圾,一定要少說少管,多聽多引導,把“話”用到刀刃上。
《百家談》創始人王占郡講過這么一個故事。
他青春期的女兒特別“拽”,別說講道理,就是天都不愿意和父母聊,更不愿意讓父母指導作業,王占郡就想了一個辦法“請求”女兒:
“我申請應聘當你的作業指導怎么樣?你來面試,工資給1元錢就行?!?/p>
覺得被尊重的女兒,覺得父親的態度很真誠,便答應了。
由此,王占郡在和諧的關系中,開啟了給女兒輔導作業的旅程。
其實,李玫瑾教授明確表示,孩子的4個成長階段,前面2個階段是最重要的。
如果基礎打得好,后面2個階段也會銜接得很順利。
但如果前面的階段被忽略,越到青春期,父母會越發覺得被動和辛苦。
父母是有有效期的,我們一定要珍惜。
5、珍惜孩子的成長黃金期
龍應臺曾說:
“所謂父母子女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,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:不必追?!?/p>
這話雖然傷感,確實事實。
從3歲時的粘人,到6歲時的依賴,再到12歲以后的漸行漸遠,花開有期,綻放有時,孩子每一個階段的成長都是下一個階段的基石。
成長不可逆,童年難再回,這4個黃金臺階,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牢記心中。
聲明:發布的圖文只為交流分享,源自網絡的圖片與文字內容,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,有疑問敬請聯系我們,我方將在24小時內撤銷版面,聯系電話:0512-65723873)轉載已授權